江山文学网-最新三级电影-免费三级片网站
当前位置:江山文学网首页 >> 逝水流年 >> 短篇 >> 江山散文 >> 【流年·隐】无期独行:何意栖碧山(征文·散文)

绝品 【流年·隐】无期独行:何意栖碧山(征文·散文)


作者:纷飞的雪 榜眼,33389.19 游戏积分:0 防御:破坏: 阅读:2428发表时间:2023-10-18 16:24:56

【流年·隐】无期独行:何意栖碧山(征文·散文)
   我和碧云坐在皖南山坳里的一处空地上用晚餐——一壶老白茶,还有几样她烹煮的菜肴:鲜掉眉毛的加了紫苏和豆腐的鱼汤,碧绿生青的丝瓜炒毛豆,蒜泥豆角,透着玛瑙般红润的糖渍西红柿,软糯香甜的南瓜粥,加了枸杞、青瓜的茶油炒土鸡,还有碧云最拿手的油亮油亮的糖醋小排骨。
   那是数年前的初春某日,在碧山村一处临湖的空地上,碧云用木板支起了餐桌,铺上一张红白格子的餐布。我和她,面对着那片湖以及盛开在湖边的树树蔷薇,聊着各自的生活境遇。
   “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遇见蔷薇……”这是一位诗人在很多年前写下的诗句。我喜欢他写下的蔷薇,即便是忧伤,也是那样动人。那一刻,在我眼前的这一树蔷薇,像是被诗赋予了魂灵,在凋零前,不言离愁,面带微笑,犹如初见。
   那片湖,像是被某人歌吟过的,无风而漾,泛着冷冷水光。一轮初月,恰好悬挂在湖的上空,洒下缕缕光华——这是那片湖,迎接我的方式。
   湖,虽予我以深情,却不是我心之所爱,我真正热爱及向往的是拥围着湖的碧山。少有人知道,碧山不是山,而是隐匿在徽州一隅的小村落。与游人众多,美名在外的宏村、西递相比,碧山更像是沉静的女子,美得不动声色。
   抵达碧山已是黄昏,远远地就看到碧云站在村口等我。多年不见,碧云已是中年模样,身形微胖,圆脸大眼,中长发,着藏青色针织外套,有这个年岁女子独有的端丽与素朴。
   她是碧山人,多年前嫁到省城,不到一年的时间婚姻便瓦解了,她的爱情就这样凄然地葬进婚姻的坟墓里。后来,四十五岁的她辞了工作,结束了都市的生活,独自一人回到碧山,侍奉老老垂矣、人事不知的妈妈。
   并非刻意躲藏,也绝非遁世隐居,回到故乡,与都市的繁华隔绝,是她心中最理想的生活样子。
   我问她,那年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要回到碧山的?
   她说,是我妈妈。三个哥哥都生活在城市里,有各自的工作和家庭。妈妈只有我一个女儿,那时她病得很重,我知道她需要我,我也需要她。我愿意在妈妈生命最后的一程陪着她一起走完,有我在她身边,妈妈不会孤独,不会害怕。
   那些日子里,妈妈已经忘了所有,哥哥们回家看望她,她已经不认识他们了。妈妈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,很多时候她一直是迷糊的,经常一个人跑出去,然后又不知道怎么回家。但妈妈记得我,能叫出我的名字,她还教我怎么种菜,怎么施肥除虫培土……
   妈妈是在两年前的冬天走的。那年冬天,皖南下了很大的一场雪,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春节里吃的用的。除夕夜,妈妈睡着了,再也没有醒来。
   说到伤心处,碧云话语哽咽,眼眶里溢满泪水。
   这间屋子还有屋后的那片菜地,是妈妈留给我的。我望向碧云手指的方向,看到那片结满瓜果的菜园子,原来餐桌上的西红柿,豆角,丝瓜,青瓜,南瓜都来自那一垄菜畦。
   碧云说,妈妈生命里的最后一年以及她去世后的这两年里,就靠着这片菜园度日。每日一大早,采摘蔬菜瓜果,装进竹筐里,拿去集市售卖,卖不掉的就自己吃。
  
   二
   皖南的春天阴晴不定,一会儿大雨如注,一会儿又阳光明媚。第二天晨起,推开木窗子,湿漉漉的空气里飘来阵阵蔷薇花香。雨水冲刷掉沾染在草木上的浮尘,远山空濛,雨雾缭绕,鸡鸣声,鸟啼声,由远及近传到我的耳朵里。
   碧山的时光像是被什么困住了似的停滞不前,马头墙、黄泥墙、老祠堂、粮仓、供销社、大礼堂、老油厂……这些旧物传承了碧山一千六百余年的文化。
   穿过细长细长的田埂,沿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,碧云把我带到了碧山书局。入了巷子,墙体不再是斑驳的灰白色,而是清一色的黄泥墙,原始素朴,那是岁月沉淀之后的深邃。有一面墙体中间区域被挖开,用木板圈起了一个简易书架,上下正好是一本书的高度,陈列着《张爱玲文选》《日内瓦医生》《大地上的异乡人》《余华散文选》等书籍。
   碧山书局的木质牌匾掩映在一片碧绿碧绿的藤蔓下,三两朵蔷薇花垂下身姿,像是与藤蔓低语,这样的时光,散发出悠长宁静的气息。
   碧山书局共两层,共有藏书两万余册,是由村里的一栋明清时期的老祠堂改建的,映入眼帘的书局完好地保存了老祠堂的陈旧、徽派建筑的古韵——地面的青砖没有翻新,圆形的支撑柱是原色的,没有上漆,沧桑的气息便扑面而来。中间是四方形的天井,天晴时,湛蓝色的天幕上挂着白白的云朵,阳光映射下来,柔和且美好。而在雨天,又是另一番景象,雨水顺着瓦檐滴落下来,窝在沙发里读一本书,是一件特别惬意的事。夜幕沉降后,无数颗星星便不请自来,聚齐在天井上方,它们垂下眼帘,看着不思归途的读书人。
   每个来到碧山的游客都会去这个书店待上一会儿。我也是冲着碧山书局去的——心心念之的碧山书局,钱小华和他的乡村书店是我这一生都难以企及的文化圣境。
   作家赵波曾说,将书店开在乡村,是钱小华一生最长久的春梦,迄今痴迷不醒。当年我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这句话时,我暗自窃笑,感觉写这篇文章的人实在是矫情得可以,但直到在碧山村与钱小华潜心打造的第一家乡村书店相遇,才知这个男人的春梦原来是那么丰美——这场春梦里,是浩如烟海的书。除了书,再无其他。
   青砖铺地,木梁高挑,整个书局散漫出古色古香的调性,中央的天井处是各种绿色的植物,一盆红色蔷薇在长条形的石桌上容颜娇美,如那首蔷薇诗中所写:他满怀喜悦地生活,新鲜而微弱。凡是遇见他的人都会爱上他……
   沙发前长桌上的花瓶里插着各种颜色的雏菊,三面书架沿墙而立,书架的上端墙面挂着博尔赫斯、达利、卡夫卡、曼德拉、贝克特的照片。书架上放着各类图书,一楼的书籍大多与徽州历史文化相关,还有一些手绘及明信片以及中外名著,文学典籍等。
   二楼的视野很宽阔,走,我们上去看看。碧云领着我登上狭窄的木楼梯往二楼走去。这一段路很难走,我几乎是被碧云拉着上去的。这个过程中,我不敢朝下看也不敢往上看,每走一层楼梯感觉心颤不已。
   走到二楼拐角处,墙体中间部分被挖空,青砖裸露着天然的质感,幽暗的灯光下,一朵蔷薇在透明的花瓶里孤独地盛开……这样独特的设计令我欢喜不已。果然,站在二楼的窗前,有如碧云所言的那种宽阔。远处群山起伏,稻田连绵,黑白色的马头墙层层叠叠,错落有致……徽州之景,有着水墨画的旷远。
   一位老者正在整理书架,看到我们上来,笑呵呵地走过来打招呼。碧云说,这是碧山书局的汪老师,他是我们碧山村的村长也是村里最有学问的人。你看到的碧山手绘图就是汪老师画的。
   碧云又向汪老师介绍我,这是我的好朋友徐珏,笔名“纷飞的雪”,江山文学社团的社长,喜欢读书写作,她的散文写得很好很好!
   汪老师极其健谈,为我们介绍碧山的构建以及乡村文化的复兴,从碧山的过去一直讲到现在,还谈及了碧山曾经的乡建计划,以及钱小华的乡村书店梦想,左靖的《碧山特辑》,寒玉的狗窝酒吧、猪栏客栈……他知道我喜爱文学,便说,我们这个地方虽小,但有很多深层次的内容可以挖掘。小徐喜欢写作,一定要常来碧山,写写碧山……
   我点头应允,不禁对眼前这位老人肃然起敬。眼前的他,虽年逾古稀,但依然神采飞扬,他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,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碧山,他熟悉碧山的一切,犹如活地图一般的存在,这么多年里,他始终坚持着为故乡的文化复兴奉献着爱,他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接待每一位走进碧山的来访者,带着他们游览碧山,讲述碧山的风土人情。
   我选了几本书,特意购买了汪老师的《手绘碧山》以及一款绣着木心先生诗句的墨绿色的帆布包。正欲与汪老师和碧山书局告别时,一场大雨猝不及防落下,伴着几声春雷,像是要将人留下。汪老师让我们在沙发上休息会儿,等雨停了再走,且端来了茉莉花茶,我起身道谢,握着茶杯的手明显感受到碧山的温暖。
   我妈妈在的时候,经常来这里看书……其实,她也没读过什么书,认识的字也不多,但她就是喜欢来这里。有好几次我找不到她,都是汪老师告诉我,妈妈在这里一坐就是大半天。碧云摸摸沙发,我拍拍她抖动的双肩,一时语噎。
   我们离开书局的时候,一群孩子涌了进来,他们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,将书包卸下,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,席地而坐。瞬间,四周安静了,只有“刷刷刷”翻书的声音……
  
   三
   这是我在碧山的第三天。雨停了,水雾还不曾散去,阳光洒下来,空气里夹带着泥土的香,油菜花的香,蔷薇花的香,清新得想要装进瓶子里带回去。
   白云飘在半空,远处的山峦时隐时现,眼前之景,让我想起东坡的“远山长,云山乱,晓山青”。碧云带着我在村里转悠,看一栋栋老宅子斑驳的墙面,看马头墙在阳光下变幻着色彩,看白流苏花瓣绕在绿叶间,如雪一般白,迷离纷披。看蝴蝶绕着油菜花舞动双翅,看从田埂上走来的村民,牵着牛慢悠悠地走,背着一筐新鲜瓜果,朝我们微笑,仿若我不是那远方来客,而是和她们早就熟稔的亲人。
   那天中午,有着极为柔和的阳光,我和碧云走到了猪栏酒吧门口,我们坐在石墩子上晒太阳。不知从哪儿飘来饭菜的香味,碧云说,该去吃午饭了!今天,我带你去节气食堂吃。
   节气食堂,好有诗意的名字,许是有我不知道的深意藏在其中。
   碧云说,每到一个节气,就会推出一些菜品,食材都是当日早上采摘的,但都要提前一天预订。厨师都是碧山村的村民,一位大姐端上来一盘蒜泥油菜,一盘油焖春笋,一盘油爆虾,两个艾叶粿,一大碗西红柿鸡蛋汤。碧云唤她“萍姐”,萍姐时不时地走过来问,菜的味道怎样?要不要再加点什么?过会儿又送来一壶花茶,一盘玉茹瓜,临走前又送给我们红纸包和徽墨酥。在碧山的最后一日,享用到节气食堂里几近天然的食物,心中甚是欢喜。
   坐在我对面的碧云,眼睛里透着光亮,这几道菜,也是我妈妈最喜欢的,妈妈做的艾叶粿也很好吃。我想把那片菜园扩大,再种些蔬菜瓜果,然后开个小饭馆,你说行不行?
   当然行,我说。这是妈妈留给你的,而且你做的菜味道那么好,一定会有人来光顾。
   碧云笑了,我也笑了。我好羡慕她有碧山,有妈妈留给她的一垄菜畦,依着青山绿水,闻着花香和书香,安然过完余生。而我终究是个过客,等日头翻过山脉,我终将是要回去的。此刻,我多想有一块画布,一支画笔,画下碧山的清晨与黄昏,画下湖上高悬的月光,画下碧山的书局、食堂,画下碧云的菜畦,画下碧山的青石路和马头墙……
   碧云送我到村口,她问我什么时候再来?
   我回头,看到身后一面白色墙壁上写着“碧山,中国传统村落”,它于我而言,是一个地址,更是一种指引,它把我引向春天。

共 4190 字 1 页 首页1
转到
【编者按】读作者的文,很容易让我想起张爱玲。因为地域关系,也因为她们气质上有某些相似之处。但在写作内容的选择上,两者的差别很大。不久前,我读了张爱玲的《公寓生活记趣》,其中有这样一段话:”我喜欢听市声,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,听海啸,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。”她还说:“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,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着和平幽静的山村,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,养蜂种菜,享点清福。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,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。”张爱玲似乎天生就属于城市。本文作者则不同,她对乡村有着浓厚的感情,她最好的文字都献给了乡村—她的故乡或是她行走过的乡间地头,很少将她的笔触凝聚于现居的城市—上海。这篇文章也一样,《何意栖碧山》,作者循着碧云的选择,分三个部分进行陈述,既回答了碧云的“何意”,也表达了自己的“中意”。作者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,呈现出一个别样的碧山,令人怦然心动,产生游览碧山的念想。唯有真情最动人,作者把自己对碧山的感情展露无遗,文章结尾处的那种顾盼和回望,尤其打动人心。佳作,推荐阅读!【编辑:梅子青】【江山编辑部?精品推荐202310190009】【江山编辑部?绝品推荐20240304第0007号】

大家来说说

用户名:  密码:  
11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石语        2024-03-07 21:02:50
  热烈祝贺雪社佳作获绝!金灿灿的皇冠让人心神大受鼓舞!恭喜雪社,恭喜流年,感谢江山慧眼识珠!
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
转到
分享按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