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山文学网-最新三级电影-免费三级片网站
当前位置:江山文学网首页 >> 秋月菊韵 >> 短篇 >> 情感小说 >> 【菊韵】山那边的晚霞(小说)

精品 【菊韵】山那边的晚霞(小说)


作者:老匪 布衣,177.01 游戏积分:0 防御:破坏: 阅读:862发表时间:2024-04-28 22:19:01
摘要:扶贫搬迁,山里老人进城了,从前他们天天下地干活,现在,他们如何适应新的生活……

【菊韵】山那边的晚霞(小说)
   山高石头多的喀斯特山区,一个近乎山顶的山窝。这山窝有点特殊,貌似一只手托着一只碗。这山顶垌场,就称天碗垌。
   老晚坐在天碗垌山地边的一块石头上,手里托着长杆旱烟,时不时吸一口,望着不远处自己那个瓦房,心里有点兴奋,也有点落陌。
   瓦房原本是四面土墙,经多年风雨,土墙已经残缺不全,许多缺口处用木板或木头遮挡,而且整个房子明显地有些歪斜,是歪往右边,右墙那里,顶着好几根大木头,是老晚和婆娘前几年就顶上的。它孤零零地立在冬天的寒风里,貌似时刻就要倒塌。
   还好,今天风不大,太阳也出来了,挂在天上,红艳艳的,让人感到很暖和。
   一条黄母狗不知哪里冒了出来,在老晚脚前晃着尾巴。
   老晚摸摸它的脑袋,叮嘱道:“老黄哩,莫要乱跑了,跟着我们出山吧。”
   黄母狗摆着尾巴呜呜低叫,似乎是相当不情愿。
   “其实……我也不想走的。”老晚望着自己住了六十多年的老房,嘀咕道,“唉,真的要永远离开,心里头……空呀!”
   此时,房门里走出一个老太婆,头发有些花白,她将一个大布袋放在门前的一块石头上,然后抬起左手在前额遮阳往老头这里望了望,便走了过来。
   老晚看着走路还非常稳健的婆娘,心里很暖,但也同时暗叹:苦了,婆娘哩你跟着我这老晚,是真的苦了!
   待到婆娘近前,老晚问道:“都收拾好了?”
   婆娘坐到旁边的石头上,点头道:“收拾好了。”
   停了停,又道:“也没什么可收拾的呢。”
   “嗯,也是。”老晚点点头。
   半月前,儿子回来过一次,说找先生择个吉日,走吧。
   儿子还说,锅头棉被什么的,都不用拿,那边已经有了,连衣服那边也都买好了,就只身离开。也是的,家里那些个锅头呀碗筷呀什么的,黑里麻达,拿不出手呀;而那两床棉被,更是缝缝补补,见不得人。
   老晚他们有一女一儿,女儿前几年已经嫁到很远很远的外省,那边生活是比这山窝窝好的太多,但女儿也忙,很少回来,她也有儿女了,需要操持。
   “那棵恩木,我们照看几十年,比木桶还要大呢,本来想明年请人锯下来,做个衣柜,儿子娶媳妇时会用到,现在……”老晚指着山那边山地的一棵大树说。
   婆娘也转头望去,点点头:“那恩木,是做衣柜的好料。”
   又指了指另外几处:“还有那三棵红椿,那里两棵香樟,那里……好多棵呢,都很大了,做堂壁,做床架,做箱子之类,都很好。不过,儿子说太远了,运过去也划不来。而且那边现在都不用请师傅来家打制这些东西了,说是都到店里买,都用杉木。”
   “嗯。”老晚点点头,“那就……留给大山吧。”
   婆娘叹息一声,道:“我们是得走,再呆这深山里,怕是难得有儿媳妇呀!”
   老晚点点头,狠狠吸了一口烟,然后下决心道:“嗯——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走,这回一定走。”
   其实,十多年前,政府也动员山里条件太过艰难的群众,移民到本县一些土地比较充足的乡镇,分配给土地,还帮起简易的平房。天碗垌原来的另外两个住户那时候就走了,听说日子过得是不错,但老晚留恋山窝里那些山地呀树木呀等等,而没有走成。
   这两年,村里乡里都来人动员,说是上面有政策,“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”的穷山沟,最好是出山,老晚这次是心动了,而且儿子也回来动员过自己,所以老晚决定走了。
   “无后为大!是的呀……晚儿都三十二岁了,先后几次带几个女朋友回来,最后还不是因为这山里条件太苦,都走人了。我赶街碰到几个跟我们年纪一样的熟人,都抱孙子了呀,唉……”婆娘说着又长长叹了一口气。
   “唉……”老晚也跟着叹了一声,然后伸出左手,抓着婆娘的右手,发自心里感激道:“还是你人好,跟我过了一辈子的苦。”
   婆娘转头看了老晚一眼,笑道:“那时是我傻罢,没晓得出山,只在这山里团团转。你看现在的年轻妹子,晓得跑北京……东莞,还有什么……什么圳?”
   “什么圳……听儿子讲过,好象叫深圳罢!”老晚嘀咕,然后又嘴巴硬道,“嘿嘿,那时也不是你们不想走,那时呀,去县城卖个死牛肉也需要村里打张证明,你跑哪里去?”
   婆娘点头答道:“是呀,还是现在的年轻人幸福啊,可以满天下到处跑,坐火车,坐飞机,坐船看海……哎呀,不讲了,讲得我都要溜口水。”
   停了停,婆娘又道:“对头,那个年轻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叫深圳。锅底垌就有两个妹子在深圳,听说每月挣钱五六千呀,真不知是做什么事,能够挣这么多钱?”
   “反正不是种玉米洋芋。”老晚心里忽然一晃,是呀,这山沟沟,是真的不能呆了呀,种玉米种洋芋,一年挣钱都比不得人家半个月呀,如此下去,儿子真的讨不了媳妇呢。
   山口突然传来了人声。
   婆娘扭头望去,说:“来了。”
   老晚转头一看,是有人从山口下来了,唔,起码有十几人呢!他赶忙站起来,将拐杖支到左腋窝下,站着望那些人,心里有些感动。
   这些人,是来帮他们搬家的。前几天,村里来人,叫他们定个日子,然后帮他们搬出去。今天正是老晚婆娘上街让先生择得的吉日呢。
   老晚小时候就听爷爷说,当年祖辈是为了躲避天下乱,才躲进这山窝窝的,现在,天下太平了,富裕了,是出山的时候了。
  
   二
   带队的是一个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,听说是县委党校年轻教师下来挂村委第一书记的,人称赵书记。
   “都准备好了吧。晚伯?”走得近来,赵书记热心问道。
   “准备好了,反正也没什么收拾,都是一些破烂东西,就留在山里了。嘿嘿。”晚伯笑道,受到年轻书记的感染,老晚心里很是温暖。
   老晚早已瞄了队伍,却是没有看到自己儿子谭晚生。
   赵书记说道:“晚生他在几十里外的矿泉水厂当技术工,月薪三四千块呢,今天不能请假。没关系的,有我们就可以了。”
   然后手一挥:“大家们,装担架吧。”
   队伍中走出几条三四十岁的汉子:“晚哥,没认得我们吧?我们四个都是附近垌场的,有锅底垌、水淹垌……我们都是去年刚刚搬迁出去,这次是上级开工钱请我们回来做事的。”
   老晚看了看,摇头道:“是没认得……我老晚已经三十多年没下山了,唉!”
   “这次好了,上级请你下山了。嘿嘿。晚哥,那我们梆一下担架,然后就抬您老下山。”汉子说着,招呼一声,几条汉子便动手起来了。
   聚居在这里的人们,从前称为“阿难”,就是“苦难”的族人之意。
   这些苦难,主要源于恶劣的地理环境。
   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是毛难山乡的特征,人们常说这里“出行爬坡上坎、一里挂九梯,石头缝里种粮食、七分种三分收,秋冬严重缺水、喝水只能靠天”。境内石山绵延,溶岩遍布,奇峰耸立,典型的“喀斯特”地貌。这种地貌,下雨时容易发生涝灾,而稍微干旱,则又容易导致旱灾,对生活生产相当不利。东北部为半石山区,有盆地式的小平原,称“田垌”,有小溪;西南部为石山区,分布着蜂窝似的块块旱地,称“垌场”。民俗云“阿难,阿难,十年九旱,三天不下雨,山裂地皮翻。”
   阿难山区,水资源极度贫乏。由于特殊的地貌,山区村是没有河溪的,甚至山泉水都少有。生产生活用水,都是依靠集雨。山里人在山腰挖坑或在石头间砌围,用水泥、石灰堵漏制成简易集雨水柜,挖好引水沟,将雨水集存在水柜里。一家要砌多个集水柜。即使这样,这些水柜里保存的水存量也不多,也要尽量节约着用。到冬天时,由于保存时间太久,水都已经变质成浑黄色,里面生出许多游动的小虫子,但为了生活,人们还是照常食用。稍微干旱的年头,这种水柜也干枯了,于是,只好到十几里外的地方挑水,一天也就挑得几担水而已。往往他们到外地打工,人家听说是阿难山人,就会问,听说你们杀猪时,因为节约用水,猪肚或大肠拖到红薯地或草地里跑,让它略为干净再水洗一下就得了?还有,一盆水要多层次使用,先是洗菜,然后洗脸,再是洗脚,然后给猪牛饮用?他们只好苦笑,默认了。饮水严重缺乏,是阿难山人古来之痛!
   阿难山区走的都是羊肠小道,真的像羊肠一样,弯弯曲曲在山间,连着一山又一山。人走在这些山间小道上,有时头顶上是万丈悬崖,有时脚下是万丈悬崖。山里人赶街卖猪、卖鸡、卖土特产,或去购买生活用品,都要走几十里山路,早出晚归,赶两头黑,打电筒打火把。所以如果没有必要的事情,人们很少出山。
   自古以来,阿难山乡的苦难真的太多太多,在阿难古歌中,他们用自己的山歌调传唱《创世歌》《苦难歌》《单身歌》……等等,向世人述说苦难。
   源于种种苦难,他们对外人总自称为“阿难”。他们有个梦想,就是挣脱苦难。
   新中国成立后,阿难山乡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,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,也总是比其他地方落后了许多。
   1956年经中央人民政府组织专家调查识别,确认为“毛难族”。1986年6月国务院应毛南族人民的请求,定为“毛南族”。
   三十年前的那场冬末大旱,毛南山许多垌场都严重缺乏饮水,山民们不得不桃起水桶,下到与邻县分界的弯河取水。弯河是在两县交界的高山脚底深沟里,山民们下到深沟的弯河,打起水然后一步一步地登爬山腰山顶,穿岩过崖往家赶。
   老晚是在野猫崖那里跌下山崖的,当时天已经有些黑暗,电筒电量不足,光线不够,水桶挂住了一条老山藤,拉扯着他,跌下了山崖。
   好在山崖不高,捡回了一条命,但右腿是砸歪了,从此走路一歪一歪的,而且还歪的相当厉害,在这种山间羊肠小道赶路,是相当费力的事情,而且还相当的慢,于是,从那年开始,老晚便再不去赶街,因为腿脚好的话,来回走路都需要五六个小时,何况歪腿的?于是,老晚便是整整三十年再没有下过山,买油买盐走亲戚之类事情,都让婆娘跑山了。
   而这次出山,为了不磨蹭太久,他们决定,以那几个山里汉子为主要力量,乡村干部相帮着,众人轮流抬老晚下山。
   不一会,担架绑好,几条汉子喝一声,抬起老晚便是起步。
   老黄狗低声哼着,貌似有些不舍,也远远跟在众人后面。
   婆娘跟在担架后面,看了担架上的老头一眼,心里相当感激工作队;再扭头看看即将永远离开的老房子一眼,心里竟然是有些酸酸。
   老晚躺在担架上,转头望着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,心里也是有些复杂。儿子和乡村干部都说他们移民搬迁到县城郊区的“毛南家园”,是一片楼房,那里都是贫困山区的贫困户搬迁过去的,通水泥路通电通水,那些个东西,老晚还从来没有见过,他此时心里真的是有些期待了。
   这天碗垌,下山的路又弯又陡,而且还是杂草丛生,刚才来的时候,几条汉子已经沿路用长柄柴刀大概劈砍了一些,但抬着担架,需要开路更宽一些,于是,两条汉子又在前面挥起长柄柴刀开路,劈砍那些杂树山藤,给众人开路。
   抬着担架走在前面的那个高大汉子起头唱起了山歌,另外几个汉子跟随着吼了起来:“我们是(那个)毛难(哎),到处都是(那个)山(啰嗨——)。家在大(那个)山里(哎),屋在山(那个)弄间(啰嗨——)。山头播(那个)小米(哎),山脚种(那个)苞谷(啰嗨——)。牛在山(那个)上跑(哎),鸡在山(那个)下飞(啰嗨——)……”
   村干部都是当地的山里人,平常他们除了做好村里的事情外,更是家里农活的主力,所以也是这次抬担架的干将;乡干部大多也都是本县乡村农民子女考进来的,也都能够轮流着抬担架,当然他们因为从小读书,然后又到城市读大学,挑担子扛柴火的事是很久不做了,肩头肉已经不像爷父辈那样起茧疙瘩,所以抬担架这种事情是做不得久的,只上肩两三百米便大叫“换人换人……”;县委党校年轻教师下来挂村委第一书记的赵书记,也是咬着牙齿坚持了两百多步,便高喊来人啦来人啦!
   看得婆娘都觉得这些个乡村干部太让人心疼,在旁边不停叫道:“你们放下,放下吧,给老头自己磨蹭……”
   老晚在担架上也看得心疼,拍着担架沿叫喊:“放我下来,放我下来吧……”
   担架队没听他们的,一路咬牙坚持着,终于,经过两个多小时,他们下得山来,进入了村里的水泥路。
   灰黑平坦的水泥路从前面左边的山口下来,象条巨蟒爬往右边的山口,那是通往村部,通往山外。
   “这是什么路啊?”老晚在担架上望着灰黑的山路,疑惑问道。
   “水泥路啊!前年刚刚修建的。”赵书记答道,“这些年来,上级拔下很多款项,乡村各种基础设施基本都得到了改善。现在我们毛南山乡啊,各个屯队都修通了水泥路。就你那个天碗垌人口太少,因为需要搬迁而没有修建水泥路而已。”
   “放我下来,我要看看。”老晚急道。
   “好,大家顺便休息一下吧。”赵书记说。
   老晚爬下担架,看着眼前平坦的路面,然后扒下来,用手摸着,感叹道:“哎呀,这么平坦呀,比我家里面的屋堂还要平坦的呀!”

共 12406 字 3 页 首页123
转到
【编者按】小说描写的是山里移民的故事,六十五岁的老晚和他的婆娘在天碗垌住了六十多年,虽住的是四面土墙的瓦屋,但想着在离开这个地方,搬到新的地方住,老俩口心里有些失落,毕竟故土难离,很多东西还带不走,如果不是为了儿子能聚到媳妇,老晚真不想搬家。当赵书记带着几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,抬着老晚两口子下山时,老晚感动不已,心里也非常过意不去。天碗垌不通电,出山赶集要走五六个小时,且山路陡峭,三十年前,因缺水去远处打水时,老晚摔断了腿,三十多年都没有出过山,对山外的变化他非常好奇,宽阔的水泥路修到村口,国家拨款修基建, 各个屯里都修了水泥路,还盖上小洋楼。下山历经两个多小时,坐上赵书的车去县城西郊的“毛南家园”。进入新的环境,老晚两口子高兴坏了,不但有楼房住,家里装得不差,小区的环境和设施也不错,有劳动能力的山里人成了工人,他的儿子在水厂当了技术员,也在厂里处了个对象,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。小区里还有许多老邻居,没事就聚在一起下象棋,小区人口多,老晚重操旧业,给人剃头,一天也能挣些小钱,婆娘也找到了活计,租些地来种蔬菜贴补家用,一家人生活有盼头,老俩口望着天边的晚霞,高兴得合不拢嘴。小说描写生动细致,人物刻画鲜明,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首尾相映,突出反映党的政策好,山区人们通过移民过上了幸福生活。一篇不错的小说,佳作推荐欣赏!【编辑:明月千里】【江山编辑部?精品推荐202404290029】

大家来说说

用户名:  密码:  
1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明月千里        2024-04-28 22:33:25
  小说立意新颖,人物刻画立体丰满,个性鲜明。
回复1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老匪        2024-04-29 10:11:38
  感谢编辑老师!辛苦了。
共 1 条 1 页 首页1
转到
分享按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