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山文学网-最新三级电影-免费三级片网站
当前位置:江山文学网首页 >> 风恋碧潭 >> 短篇 >> 江山散文 >> 【风恋】妈妈(散文)

编辑推荐 【风恋】妈妈(散文)


作者:张忠福 布衣,201.65 游戏积分:0 防御:破坏: 阅读:4540发表时间:2022-10-22 22:06:01
摘要:“亲爱的宝贝,如果你能够活下去,一定要记住我爱你”。这是汶川“5·12”地震时,我的战友们从一堆废墟中搜救出的一位妈妈,用手机留给被她呈跪拜状护在胸前而幸存下来的儿子的最后一句话。与这位英雄而伟大的妈妈相比,我的妈妈也许极其平凡,但尽管平凡,那弯曲的脊梁、花白的头发、满手的老茧……,仍不失是对“圣洁母爱”的再次解读。

妈妈今年八十七岁了,尽管这五年来她大多数时间是在轮椅上度过的,但耳聪目明,能吃能睡,甚至连感冒也没患过。单凭这,哥哥、姐姐们就不得不“服”,而我这年过半百的“幺儿”,患个感冒既要吃药、又要打针的,简直是自愧弗如。
   每每围坐在妈妈身边谈起这事,她都会很自豪地瞪着我们姊妹几个说:“你们呀!都是‘想事太多’!”
   我笑笑,心里暗想“妈妈哟,您几十年一路走来,又何止是‘想事太多’?”
   我们兄弟姐妹四个,我排行老幺。都说“皇帝爱长子,百姓爱幺儿”,只怪我生在“三年自然灾害”余威尚猛的六十年代中期,所以对当“幺儿”的优越性感受并不多。有时我甚至怀疑,我会不会是“皇帝”的“幺儿”,穿的衣服大多是哥姐穿旧的改的;实在无法再改的,就干脆把几件衣服拆剪成布条(块),中间加点棉花,缝补成一件少则两层,多则三、五层的“夹袄”。
   其实,那个年代,秋冬季节有“夹袄”穿,已经是很幸运的了,如果有一件“劳动布”工作服穿,那简直比今天开大奔还“牛”。
   今天想来,那时候我们全家人能秋冬有衣穿、四季不挨饿,不全都是仰仗妈妈“想事太多”吗?
   奶奶因后天失明,才“下嫁”给爷爷这个“外来户”,只能在家做些辅助性家务;爷爷因干活太过精细,看不惯别人“糊弄”庄稼,一气之下就再也不去“生产队”挣工分了。这样,全家人一年的“口粮”,就只能靠爸爸妈妈在生产队挣工分来保障了。
   这种现实,不由得不使妈妈“想事太多”。
   吃,大多数家庭一日三餐是没保障的。农村大都是早晨起床就下地干活,九、十点吃早餐,条件好的,红苕稀饭加咸菜,条件差一点的,红苕加一碗青菜汤就不错了;午饭通常是三、四点吃,然后一直干到天黑;晚上,特别是农闲时节,大多数农家是不吃或吃不起晚饭的。我们家,爷爷不去生产队挣工分后,回到家就一门心思精耕细作那一亩多“自留地”,根据不同季节,在田间地头种一些瓜果蔬菜;妈妈也会教我们去采挖一些野菜,如马齿苋、灰灰菜、水晶菜,特别是蕨菜、槐花和地木耳盛产的季节,会多采挖一些,洗净后在开水锅里焯一下,捞出来晒干,留着和主食混搭着吃,甚至还捡过橡子果,和豌豆(或胡豆)一起混着做成凉粉吃,这样就能节省一点主粮,使我们家一日三餐有保障。当时哥哥正读初中,由于距学校较远,他每天早晨四、五点就要起床,把妈妈前一天为他留的饭热一热吃了去学校,直到下午四、五点放学后才能赶回家吃午饭,每天都要经受饥饿的考验;读到初二时,实在扛不住了,主动找爸爸表示“不想再上学了”,爸爸说:“你要考虑好哈,将来后悔了可不能怪我们没供你读书哟!”哥哥坚决地表示“不怪你们”,妈妈也实在不忍心正在长身体的哥哥天天挨饿,在跟爸爸商量时也就同意了。哥哥的求学路就此终结,至今仍老老实实地在老家种着那几亩庄稼,生活过得既平淡、又艰辛。现在想来,或多或少与当时过早辍学有些关系……
   对我们这些娃娃来说,最幸福的就是过春节,大米、白面都能吃得上,鸡鸭鱼肉尽管不多,但有客人时,也能样样见得到,最主要的是还能放鞭炮、糊灯笼。
   穿,每人每年做一套新衣是不可能的。我们家老老少少一共八口,每人每年有一丈六尺布票,人均做一套新衣,布票是够用的,但问题是家里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去买布,所以妈妈就得“想事”,精打细算把布票分成几份,家里用不了的,悄悄拿到黑市上去换成钱,再用换来的钱买些布,大人每年做一件新衣,小孩就按年龄,大的穿半新后,留给小的穿,总要想方设法保证家里每人至少有一套七、八成新的衣服,以便走亲访友、上街赶场时穿。最后实在不能再改成衣服穿,就剪成布块,糊成“袼褙”(用碎布或旧布裱成的厚布),做成布鞋,一点布料都不会浪费。
   感恩当年被我们家买回去的那些布,正是她们这种“春蚕到死丝方尽”的品质,成就了我们一家人一年四季有衣穿。
   住,想有一间自己的独居房间那是不现实的。听爷爷说,早年他从四川贩盐到陕西城固搞“批发”,后来就渐渐租了几间房子,专门把四川贩过去的盐收购过来,干起了“批发兼零售”,再后来就把租的那几间房和后面的院子一起买了下来,一边继续干“批发兼零售”的食盐生意,一边把后面的院子改建成“餐饮+住宿”的店铺,主要接待贩盐过来的四川老乡,不几年便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“张家店”。1949年8月的一天深夜,一场几十年不遇的暴雨把我们家所在的那条老街拦腰冲断,于是我们家一夜之间便从“富农”沦落为露宿街头的“贫困户”;当年12月,城固解放了,露宿街头四个多月的我们家自然而然的被定为“贫农”,且“分”到了同村一“大户”人家被没收的三间瓦房,但出生于邻村另一“大户”人家,明事理、善决断,在乡邻中威望极高的奶奶,只认可是“租住”,坚持每年给生产队主动交六元钱的房租(当时在生产队干一天活最多能值三、四角钱)。这种现实,怎能使爸爸妈妈不“想事太多”?于是他们白天到生产队挣工分,收工后还得摸黑在房屋前后、水塘堤坎等处打土坯,晒干后存放起来,为搭建能供全家人摭风挡雨的房子之用;一天傍晚,为了赶在暴雨前把已晒干的土坯拉回家存放起来,爸爸妈妈摸黑转运土坯,妈妈不慎被架子车从几米高的桥上挤了下去,摔得头破血流,在床上躺了好几天才能勉强下地。直到1974年,爸爸妈妈终于完成了心愿,新修了五间瓦房,使我们一家有了安身之处。这在当时,确实是一件足可以在方圆十里八乡炫耀几年的风光事,即便如此,我想有一间属于自己独居房间的愿望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。
   现在回想起来,既应感谢当年那场暴雨,让我们家一夜之间从“富农”变成了“贫农”,免去了随后那个特殊年代因家庭成分而可能遭受的种种苦涩,更该感谢共产党解放了我们,使我们一家很快就不至于再露宿街头,还要感谢那顶“无房户”的“贵冕”,使我们家在“以粮为纲”,耕地管控十分严格的年代,仍能顺利批到五间房的宅基地……
   用,想有几角零花钱是不明智的。那个年代,家里如果没人在“公家”体制内工作,想存点钱是十分困难的,我们家就属于“十分困难”这个类型。家里日常开支,几乎全部寄托喂养家禽家畜。我们家一般会喂养两头生猪,一头需作为“统购猪”交售给“公家”,全家一年的开支也大都靠交售这头猪的钱了,所以交售“统购猪”的钱,爸爸都会如数交给“明事理、善决断”的奶奶统筹管理,我们这些小毛孩,连“卖”猪的钱看都没机会看一眼,如果还想讨几角“零花钱”,那就是很“不明智”的了;另一头要一直喂养到春节前,缴了“屠宰税”后才能宰杀,宰杀后的肉会分割成若干小块,熏制成腊肉挂在房梁上,家里来客人或过节时才舍得取一块下来打个“牙祭”。有时也养几只鸡鸭或鹅什么的,但大都是为招待亲友或逢年过节准备的,偶尔下几个蛋能卖几块钱,也都用来购买食盐或照明用的煤油了。
   只有过春节时,奶奶或爸爸妈妈才会给我们一至两角不等的“压岁钱”,这已经足可以让我们高兴一整年了;几年下来,最多时我竟然攒了七角钱,直到后来上中学住校时,不争气的“肚子”总填不饱,那七角“压岁钱”也都“贴补”给肚子了。
   行,想有一辆代步的自行车是很奢侈的梦想。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,在乡下能见到骑自行车的,大概就只有邮电局送报纸、邮件的邮递员了;七十年代后期,公社的干部、学校的公办老师等个别(不普遍)端“铁饭碗”的“公家人”,也开始骑自行车了。记得那时我正上初中,学校特许我们几个距家较远的同学寄宿在学校,放学后自己做饭吃,每周星期天下午,我都要背着米和菜(用玻璃罐头瓶装的辣子酱或咸菜,供在校一周佐饭吃),有时还要背几十斤柴火,走七八公里山路,从家里赶到学校。那时,我的梦想就是能有一辆代步的自行车,但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奢侈的梦想。其一是那时一辆自行车大约卖两百元,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;其二是即便攒够了这个天文数字,那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得到的,在那个什么都要票的“限购”年代,自行车这种高档商品,一般人根本买不起,凤凰、永久、飞鸽这类名牌自行车,一张“购车卷”甚至比自行车本身还贵。1982年初,我们家省吃俭用攒了170多元钱,给热恋中的哥哥买了一辆崭新的“红旗”自行车;三年后,失学回家打了两年工的我,也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二手“永久”牌自行车,才把那个童年的奢侈梦想变成了现实。
   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,“吃穿住用行”方面的窘境才有所改观,但那时,爷爷奶奶已相继离我们而去,两个姐姐也都出嫁,爸爸这才在厨房后面那半间粮仓一角,给我搭了一张床,我才有了独居的房间。哥哥成家后不久便与爸爸妈妈分了家,独留下我这“幺儿”和爸爸妈妈生活,这时我也才真正理解了“百姓爱幺儿”的深刻内涵,尽管爸爸妈妈依然“想”得很多,但透支过度的身体已使他们力不从心。
   而我,尽管只比哥哥多读了几年书,却不甘心跟随爸爸妈妈在那一亩三分地里“刨”一辈子生活;于是农忙时,就在家干活,安种好庄稼后,便跑到城里打零工。
   这期间,我贩过木炭、养过肉鸭、烧过砖瓦,也曾到煤矿上去挖过煤,同时和一位村干部的女儿有过一段苦涩的恋情,以至于后来我看到《平凡的世界》时,甚至都怀疑路遥老师笔下的少安、少平是“盗版”了我的生活。
   成长在那个年代的青年谁又未曾做过“浮躁”的梦!
   这期间,我也初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和世态炎凉,尽管如此,还是不愿丢掉上学时认下的“那几千汉字”,并依托那本《新华字典》,开始编织自己的另一个“梦想”。
   妈妈依然“想”得很多。她不明白,那“又不能当饭吃”的书,怎么就能使我吃饭时也不肯放下,甚至劳累一整天后,晚上还独自在小屋的那盏煤油灯下看看写写。
   她既心痛我这“败家子”昨晚又“烧干”了她一盏灯的煤油,更心疼我这样长期下去会“拖垮”身体……
   那天晚上,我从县城打完零工赶回家,草草地扒了几口饭,就一头扎进自己的那间小屋,可翻了半天,也找不见写有“小说”的那几个作业本了。
   我连忙跑过去问妈妈。
   妈妈看了我一眼,不屑地说:“咋了?我上午糊面斗(用竹子编的筐,里面用纸裱好后存放面粉)时,在你屋里拿了几个你用过的作业本。”
   “面斗哩?”
   “放在堂屋的。”
   我慌忙跑向堂屋,抓过面斗在煤油灯下仔细察看。
   天啊!我以发生在本村的一桩凶杀案为背景,辛辛苦苦写了几万字的那篇“小说”,竟被妈妈完完整整地用浆糊裱在面斗上了。
   我欲哭无泪……
   见我失魂的样子,妈妈委屈地说:“我用的纸,都是你写过字的,那些没写字的,我都没舍得用,全给你留着的呀!”
   望着斗字不识的妈妈,我只能无语地摇摇头。妈妈哟,这次您可真的是“想”多了!那可是我几年来苦思冥想、熬更守夜,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呀!
   妈妈把没写字的纸“省”下来了,却把我几年的“心血”荒废了。
   妈妈十分不解:“不就用了你几本写过字的旧作业本吗?”这以后,妈妈就很少再动我屋里的东西了。
   这件事也让我切身感受且更加坚信,人改造环境是有条件的,环境改造人则是潜移默化、悄无声息,甚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如果我继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,也许五年、十年后,我就自然而然地并入了爸爸妈妈的生活轨道。
   当我无力去改造身边的环境时,为何不主动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生存、发展的环境哩?
   “树挪死,人挪活”讲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?
   这年冬天,我没有和爸爸妈妈商量,自作主张去报名参军。入伍通知书送到我们家那天,我没在。第二天晚上我回来后,看见放在我屋里的入伍通知书,愧疚地来到爸爸妈妈房间……
   入伍临走前的那天晚上,爸爸妈妈一夜没睡,帮我收拾好背包,坐在床上等到黎明。
   当我走到家门前那条小河边时,转身回望,晨雾中仍能看见爸爸妈妈站在家门口,目送我远行的朦胧身影。
   那一年,我二十岁,也是几十年来我们家族中第一个走出家乡去寻梦的人。
   到部队后,艰苦的新训对我这种“进山贩过炭,入地挖过煤”的农家子弟来说,简直就是“小儿科”。
   后来,我被支队政治处一位领导相中,借调到机关协办一份内部报刊;后来,我被保送进了武警山西夏县专科学校;再后来,我几乎每年都会回家去看望爸爸妈妈,每次回家都会在爸爸妈妈住的房间临时搭一张床,陪他们住一晚。
   2008年临近春节,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席卷全国南北,航班取消,高铁停运,甚至高速公路也限时通行。腊月廿八日,天上飘着零星的雪花,我果断让原计划一起回去的爱人和小孩留在了成都,独自开车回陕西城固看望爸爸妈妈。车到绵阳时,高速封停,交警把我们全部劝下高速,进退两难的我突然灵机一动,拿上警官证上前跟交警交涉。交警没能“通融一下”,但却给我指了梓潼境内的一条已多年少有人行走的山路,于是我别无选择地驾车出发,直至凌晨四点才赶到广元,在战友安排下稍稍眯了会眼,天亮后由战友亲自带路把我送出广元,进入陕西宁强,直到次日晚上9点过,才终于赶到家,原本五六个小时的路程硬是跑了三十多个小时。

共 6751 字 2 页 首页12
转到
【编者按】暖心的文字,动情的言行,对父母的感恩和孝敬,都表现在字里行间,彰显字词之间动情的话语。作者细腻的文笔,动人的亲情故事,解读母亲,解读情感的深入,更能打动读者情怀。语言生动,情感至真至纯令人感动。散文在形神之间游离,达到一种思维与行笔的统一,身心与言行的融合,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。这就是散文的魅力和作者不一样的情怀共融,也彰显了作者写作功底的扎实。作品厚实,情感饱满,寓意深远,让读者感动于“母慈子孝”的真实含义。对父母的孝,不是只挂在嘴上,更重要是要表现在行动上。请想:还有什么能让文字入心,作者做到了,能把作者和读者的情感与心灵融入一体的作品,必是好作品,非常喜欢,好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。【编辑:风恋落花的孤独】

大家来说说

用户名:  密码:  
1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风恋落花的孤独        2022-10-22 22:10:24
  张老师作品厚实,理解不透请多见谅。期待老师更多的佳作呈现,在咱们社团,继续演绎您的精彩。
用文字慰藉心灵,放飞梦想。
2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风恋落花的孤独        2022-10-22 22:11:05
  散文在形神之间游离。达到一种智者的光圈于身心的人性整合。这就是散文的魅力和作者不一样的情怀达成共融。作品厚实,情感深远,能达到作品和人物合一的情感共融,确实不易,非常喜欢,历练豁达,能把作者和读者情感融入一体的作品。请想:还有什么能让文字入心,作者做到了。 好作品与大家共享,与大家一起分享。
用文字慰藉心灵,放飞梦想。
3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风恋落花的孤独        2022-10-22 22:12:03
  期待老师更多的佳作呈现,佳作不断,幸福永远、问候老师、
用文字慰藉心灵,放飞梦想。
4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张忠福        2022-10-23 08:33:40
  感谢老师的辛勤编发。祝:秋安!
5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贺贵成        2022-10-23 15:09:45
  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。当然,散文也是艺术作品中的一种体裁。《妈妈》这篇散文通过点点滴滴,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常事情,生动地描写了日夜操劳的母亲在全家人“吃、穿、住、用、行"的艰难生活中的“想事太多”,表现出了一个农村普通母亲的博大胸襟与人世间的情爱。同时,文章也写出子女孝敬父母的一片深情。
6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张忠福        2022-10-23 22:37:17
  不喜欢无病呻吟。来自生活,高与生活!感恩贺老鼓励,更期待文友对母爱的个性解读。
7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碧潭飘雪        2022-10-24 16:25:05
  一篇亲情故事的叙事散文。我觉得每一位母亲都是伟大的,哪怕再平凡的母亲,“女本柔弱,为母则刚”,她出于母性天然的本能,每时每刻都会为孩子着想,不让孩子饿着冷着,为不让孩子受伤害,甚至会毫不犹豫以己命换儿命。总之,母亲会把所有机会留给孩子, 把所有好的留给孩子。在困难时期,为了一大家人的生活,或者叫生存,主理家政的母亲,便会想尽一切办法,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为儿女、为家人操心,是谓“想得多”。读到作者的文章,我也想起我的母亲,同样如此。所以才有“女人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”“女人是一个家庭的风水”之说。故而,为母者,伟大也。
碧潭飘雪
8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碧潭飘雪        2022-10-24 16:44:33
  文章以“母亲想得多”为题为线索,追忆母亲几十年来“想得多”的事例,正因为母亲“想得多”,才有了爷爷不出工,两个人的工分维持八个人生活的完胜;才有七十年代能一次性建五间瓦房的壮举;才有用票“限购”的年代能保证一家人有衣穿有鞋穿,有粮吃。一生精明勤劳的母亲,八十二高龄仍然下地干活,不幸的是却摔成了下半身瘫痪。让人欣慰的是兄弟姊妹的孝顺,能让老人能安享晚年。文章从平淡叙述到深情抒写,情感层层递增,动情的文字极具代入感,以至于让我泪湿眼眶。该文让我们真正领悟到“母慈子孝”的深刻含义。文章情感真挚深沉,感人肺腑,富有现实意义,作者的行为给许多为人子女者树立了榜样,值得敬佩和学习!佳作拜读学习!
碧潭飘雪
9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碧潭飘雪        2022-10-24 16:47:44
  佳作已申报精品。
碧潭飘雪
10 楼        文友:张忠福        2022-10-24 17:32:59
  感谢飘雪社长的深情解读和强力推荐。文中的事,95%来自我们家的真实生活。所以对我来说,既为家史,更想通过对那段历史时期“吃穿住用行”的回忆,唤醒当今时期,个别青年过着“躺平”式的生活,还在抱怨这不如意、哪不公平;当然,更多的是对天下母亲的由衷颂扬。
共 10 条 1 页 首页1
转到
分享按钮